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约法条文而论,关于民权的规定,与一般民主国家无大不同,为中国前所未有之事。对于国会的权力,尽量提高,对于总统的权力,多方限制,与内阁制相近。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这个文件宣布了国家的民主发展的政策,完全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共同纲领》中甚至没有出现“社会主义”这个词。
——(俄)亚历山大·潘佐夫:《毛泽东传》
材料三 《宪法》肯定了建国以来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且用法律形式把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与作为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共同纲领》相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的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临时约法》提高国会权力和限制总统权力的表现,并指出《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地位,并比较两者内容的异同。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表大会定于六月二十日召开,可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抵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主席张同志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明了这次大会的意义。大会必须制定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人类历史上实际只存在了1070天。但是,为了这个“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的存在而进行的斗争,已经历时七年。七年的暴动、战争和流血牺牲,以数十万、上百万人的生命所换取的成果,至此毁于一旦,这当然是一种悲剧。然而更大的悲剧在于,这些匆匆离去的共产党人,其主要领导人其实还并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材料三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大会所制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纲领”存在什么问题?
(2)依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二中共产党人“匆匆离去”的原因,3个月后共产党人召开会议作出调整,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材料三中毛泽东当时所指的“统一战线”有哪些?请举两例说明。
职官是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之一。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二府三司制……通过中枢机构的互相分权,互相牵制,大大强化了君主对国家机构的操纵权和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但是过于集权,往往走向反面,二府三司的权力结构实际造成了事权分割,各不相知。
——张晋藩主编《中国官制通史》
材料二 太祖为吴王时本如元制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之长,先尚右,后尚左。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或居内辅政,或统军征伐。其居内负行政责任者先后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权力甚大。十三年正月诛胡惟庸后,“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三 君主有意削弱相权而实行的措施,也只有能够适应巩固整个封建统治的需要,方得以坚持下去,形成制度,否则便得调整或废除……把两千年宰相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视为君主、宰相权力之争的结果,视为君主防范宰相,削弱相权的结果,我以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分割相权的具体措施和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废宰相制度后朱元璋所面临的问题。
(3)请以明代官制为例,说明材料三中观点的合理性。并依据材料三概括君主调整相权的目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以来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这一外交原则出台的历史背景有
①朝鲜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②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缓步推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71年,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期盼的是
A. 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B. 实行“一国两制”
C. 尽早实现“三通”
D. 达成“九二共识”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