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石刻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朝“兵不复起”的原因是
A. 实行分封制
B. 创立皇帝制度
C. 推行郡县制
D. 采用郡国并行制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战国以来,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建立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秋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拊(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由此看出,促使武则天“感悟”的主要因素是
A. 宗法制
B. 等级制
C. 分封制
D. 君主制
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心离散天下大乱
B. 分封割据上下失序
C. 封建集权国家动荡
D. 天子昏庸欺诈渐起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推动了族群交融和加强统治 D.是早期国家的官僚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