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
A.“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石刻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朝“兵不复起”的原因是
A. 实行分封制
B. 创立皇帝制度
C. 推行郡县制
D. 采用郡国并行制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战国以来,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建立了贵族政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