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 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
1418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1423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代
A. 军权已由内阁所掌握
B. 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
C. 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
D. 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
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兼顾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
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宋代
A.宰相获得了独立的行政权 B.官僚机构臃肿侵蚀皇权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 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