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
A. 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 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 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D. 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下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
A.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 华夷之辨观念存在
C.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 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
1418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1423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代
A. 军权已由内阁所掌握
B. 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
C. 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
D. 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
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