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 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 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C.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城邦意识对社会多方面的渗透
1928年中共六大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致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但是,秋收武装起义的政策之机械地应用,亦就发生有些地方的玩弄武装起义和军事冒险的行动。”这表明中共六大
A.否定了城市暴动是革命的主要模式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肯定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口号的意义
D.指出秋收起义导致军事冒险主义盛行
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