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B 【解析】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韦尔南说:“在哲学的黎明时期,正是这样一种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调节的社会宇宙图景,被伊奥尼亚哲学家们投射到了自然宇宙上。”这说明古希腊时期

A. 政治与哲学涉及的论题具有类似性

B. 民主政治是哲学产生的根源

C. “平等”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法则

D. 哲学家们关注民主政治发展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A. 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 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 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 有利于实现民生幸福

 

查看答案

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

A. 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 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 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

 

查看答案

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查看答案

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 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 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 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 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