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入仕 方式 | 唐德宗 公元779 —804年 | 唐宪宗 公元805 —820年 | 唐文宗 公元826 —840年 | 唐宣宗 公元845 —859年 |
门荫入仕者 | 10人 | 4人 | 3人 | 1人 |
进士入仕者 | 13人 | 17人 | 19人 | 20人 |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分散相权的需要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汉武帝时,中央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均设属国以处之,其最高军政长官为属国都尉。同时,中央还派出临时性武官“持节都护”,地位相当于内地的太守,构成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持节都护”的设立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易形成军政合一的割据势力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
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地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