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7)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6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是什么?它产生了哪些积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以后的十年国共对峙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关注农村及农民问题的?

 

(1)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答对2点即给分) (3)关注:将革命工作中心从城市引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解析】 (1)转变:据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独立、攻击;据材料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可知,决定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等角度回答。 (2)直接成果: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的转变,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促成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而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可从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等方面回答。 (3)关注:据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可知,强调了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将革命工作中心从城市引向农村;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实行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4)根据材料三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查看答案

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入仕

方式

唐德宗

公元779

—804年

唐宪宗

公元805

—820年

唐文宗

公元826

—840年

唐宣宗

公元845

—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分散相权的需要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中央对降附或内属的少数民族,均设属国以处之,其最高军政长官为属国都尉。同时,中央还派出临时性武官“持节都护”,地位相当于内地的太守,构成独特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持节都护”的设立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易形成军政合一的割据势力

 

查看答案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查看答案

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

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