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命题时“并不以儒书为限,多杂出于老庄之书”,出现了“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的情况;对于考生的答案,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做严格规定和限制。这表明北宋时期
A. 佛道思想开始传播
B. 儒学逐步失去正统地位
C. 科举考试更加规范
D. 统治者文化政策较开明
宋宁宗时,朝野对任用史嵩之为相不安,大臣王迈在轮对时大谈“君不可欺天”,指斥宋宁宗“厚权臣而薄同气,为欺天之著”。宋宁宗深受感动,“为改容”,并罢免了史嵩之的职务。这一事件表明宋代
A.大臣与皇帝存在尖锐矛盾 B.理学影响了政治发展
C.士大夫利用神权制约皇权 D.士大夫政治备受重视
盛唐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总数约70万,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京官和京吏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A.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B.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D.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时,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
A.儒学的影响力减弱 B.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
C.太学的学术性降低 D.察举制度的弊端暴露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被后世人所指责的重要原因,但当时如果开放商业流通,会使秦国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其他国家。使得贫穷的秦国更加贫穷,根本无法在诸侯中立足,更谈不上统一大业了。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
A.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B.奠定了秦朝统一大业的基础
C.树立了后世以农立国的典范 D.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
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