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湖州“以参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
——据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18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和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影响。
1912年,全国大约有1500余种报刊,1913年由于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130余种,1919年后又上升到400余种。1921年,全国有报刊550余种,1926年增至628种,通讯社增加到155个。这一时期中国报刊业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B.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众文化程度显著提高
C.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国民政治热情普遍高涨
有学者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试验探索阶段,扩大开放阶段和体制性开放阶段。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标志性事件是
A. 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内地全面开放
B. 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A.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 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 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二五”计划的建议报告,指出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这—建议报告
A.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 与“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符
C. 高估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潜力
D. 导致“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