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太平天国的天京变乱 B.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C.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D. 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
“第十一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上述条款出自
A.
B.
C.
D.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B.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C.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