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注:汪土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汪士铎《乙丙日记》

材料二  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是从何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依据。

 

(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 (3)角度: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场上否定太平天国。历史依据: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思想指导;定都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太平天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态度和依据:首先根据材料一中“遍地皆盗”,“逆匪杨秀清”等信息,可知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是敌视(或者否定)。然后利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字中的色彩等,说明判断依据。因素:根据材料一中 “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 “取才之涂(途)太隘”, “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才干等方面,分析可知作者眼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以《天朝田亩制度》对土地和产品的分配方法鼓舞了农民革命的热情等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二的观点即平均主义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 (3)角度:根据材料三“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场上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形式、革命纲领、领导内部的分歧和斗争等作为历史依据,分析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庸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新唐书》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查看答案

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太平天国的天京变乱    B.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C.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D. 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

 

查看答案

“第十一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上述条款出自

 

A.

B.

C.

D.

 

查看答案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查看答案

《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B.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C.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