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 建设的延续性
B. 存在的合理性
C. 创新的曲折性
D. 产生的必要性
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下表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 年代出身 | 618至649 | 650至683 | 684至709 | 710至732 | 733至755 | 756至779 | 780至805 | 806至826 | 827至846 | 847至873 | 874至906 | 合计 |
进士 | 士族 | 3 | 14 | 34 | 32 | 23 | 37 | 45 | 72 | 121 | 128 | 70 | 589 |
寒族 | 2 | 5 | 21 | 19 | 7 | 11 | 15 | 21 | 18 | 4 | 9 | 132 |
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
A. 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B. 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C.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D. 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北方游牧民族在逐鹿中原建立政权后,统治者最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接纳并逐步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路径,其内在推动力是
A.汉文化代表时代发展方向
B.统治集团的内部压力
C.学习汉文化可以改善民生
D.维护华夏文化的地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