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A. 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B. 影响了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
C. 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D.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现实
“儒学自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为能弥补这一缺陷,儒学思想家做出的努力是
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B.董仲舒积极主张“大一统”
C.明清之际出现经世致用思潮
D.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程颐意在
A. 借古讽今 B. 取法汉唐 C. 重建纲常 D. 贬抑佛道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岁)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痛歼匈奴主力。此战改变了汉朝长期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的边境安全。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去病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去病对匈奴作战胜利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与威尔逊以及美国代表团频繁接触交流意见。在顾维均看来,美国和意大利是与中国友好的国家,而日本则是中国最主要的敌人。顾维钧特地邀约了记者去看了巴黎郊外的华工墓地。(一战期间,近万名华工死于那场战争)在谈到山东攸关中华民族精神归宿的时候,他说:“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在会议期间他多次提到美国《十四点宣言》中的三条: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国无大小,利权一律平等。在签订对德和约时,英国甚至表示,如果不签,中国将不能进入国联。然而在和美国代表团的讨论中,他发现通过签订对奥和约,中国也可以成为国联成员国。这一丝黑暗中的光明,让顾维钧下定了决心,不允保留,断然拒签。
材料二1919年2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到北洋政府急电:东方之事,一定不要再提出与日本代表团不同的意见,并且要避免与日本代表团发生正面冲突……在一次代表团例会上,王正廷竞然与团长陆征祥并排就座。他认为自己代表南方,与陆征祥地位相当,应该享受联合主席的待遇……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日本能出兵西伯利亚,对日表示自己无意过度介入山东问题。
(l)据材料一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民族权益所做的外交努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的外交努力为何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