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棉纺织业者的利益,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棉纺织业者的利益,英国国会通过法令,禁止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输入棉织品。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东印度公司冲击很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公司不得不对其经营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17世纪,茶叶最初输入英国的时候,只有公贵族才能享用。18世纪中叶以后,在伯克郡斯特雷特利一个年收入约46英镑的六口之家,每周固定消费2盎司茶叶。

18世纪中叶以前,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有所发展,但公司在东方的贸易重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印度的棉纺织品是公司经营的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以后,公司逐渐将其亚洲贸易的重心转向中国,茶叶贸易成为公司最大宗的业务

——摘编自谢瑞育《1834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饮茶成为了英国人享受悠闲的慢节奏生活的一种方式。英国著名的茶叶研究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甚至说:“中国的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叶,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的现代文明。”

18世纪中叶,当英国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对华茶叶贸易的时候,清朝政府却实行严格的限制贸易政策。为了打破贸易地点和对象的限制,东印度公司汉文翻译洪仁辉就决定上京告御状,状告广州贸易制度的不合理。为安抚英人,清政府宣布各种规费一概删除,合并征收,但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和行商、保商制度维持不变。1793年,当马戛尔尼首次以英国大使的身份访华,马戛尔尼使团的目标不仅仅是为英商排除贸易障碍,以便利英国对华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的发展,而是要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中英关系,但被清政府当作贡使接待。到19世纪30年代,很多英国商人都主张以炮舰对付“野蛮”的中国人。

——据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叶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华茶叶贸易产生的历史影响。

 

(1)变化:贸易重心由印度转向中国;公司业务由棉纺织品为主转为以茶叶为主。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开启,棉纺织业成为英国新兴的工业部门;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茶叶在英国逐渐普及,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中英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 (2)历史影响:对英国:早期茶叶贸易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影响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对中英关系而言密切了中英两国的联系冲击了中国原有的外贸和外交体制,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引发了武力冲突。 【解析】 (1)变化:依据材料一中“18世纪中叶以前……但公司在东方的贸易重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印度的棉纺织品是公司经营的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以后,公司逐渐将其亚洲贸易的重心转向中国,茶叶贸易成为公司最大宗的业务”信息可从贸易重心、主营业务等方面概括18世纪中叶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的变化。 原因:依据材料中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茶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中英茶叶贸易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饮茶成为了英国人享受悠闲的慢节奏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的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叶,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的现代文明。”、“为安抚英人,清政府宣布各种规费一概删除,合并征收,但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和行商、保商制度维持不变。”、“到19世纪30年代,很多英国商人都主张以炮舰对付‘野蛮’的中国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英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密切中英联系、冲击中国原有外交和外贸体制、加深中英矛盾并引发武力冲突等方面分析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华茶叶贸易产生的历史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可以修改甚至废除具有宪法性的法律而无特别的程序予以限制;在行政和财政方面,下议院是行政权力的来源,议会如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或否决政府的重要方案时,内阁必须辞职。下议院控制着国家的财政。根据1911年的议会法,所有财政法案都必须由下议院提出……在美国政体中,总统是核心人物,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中使命于一身,享有广泛的立法倡议和重要的立法否决权。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所有机构都直接对总统负责。

——摘编自肖继、王微《英、美、法三国议会制度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材料二  在孙中山的坚持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总统制,基本上按照美国模式建立起中央政权。临时大总统在国家政权中负有实际的政治责任……同时,根据《组织大纲》第六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临时参议院同意,有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之权。”孙中山早在1906年就曾认为:“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选权……一为纠察权。”他认为西方以议会掌握纠察权,容易造成“挟制行政机关”“议院专制”的局面,故此主张这种权利“也要独立”。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两国议会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美相比孙中山政体方案的新发展,并说明其方案未能实现的原因。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中外政治文明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庸》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这里既有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又有君统关系的君臣等级之别。周朝就是依靠宗庙昭穆秩序的排列法,用血缘亲属关系维系着等级尊卑关系,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摘编自刘海文《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唐太宗对于宗庙建制的认识和态度与以往的君主有所不同。他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比较重视现实功业而不追求宗法传承。唐太宗时期对宗庙的态度是比较淡漠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宗庙(制度)讲究的是维持宗法继承关系的隆重仪式。故其有意忽视讲究严格的宗法程式,而重视现实功绩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

——摘编自盖金伟、董理《论东都太庙与唐代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周宗庙制度(观念)相比,唐太宗宗庙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1960年,肯尼迪发表竞选演说,指出在经济上将奉行灵活的货币政策、非强制性工资和物价指导线、人力投资,以达到5%的经济增长率、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联邦政府经济职能弱化

B.经济深陷“滞胀”泥潭

C.经济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D.凯恩斯主义较为盛行

 

查看答案

1933年美国农民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美元增至1935年的460000美元。这一成效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政府补贴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 B.国家鼓励农民积极垦荒种植

C.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D.国家对工农业比例进行调整

 

查看答案

据统计,截至1895年,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已有77种之多。其中,《点石斋画报》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国知识分子以至市井平民,获得国内外时事要闻、创新发明、海外风俗民情,除同时代《申报》《万国公报》外,《点石斋画报》当为第三个重要来源。”据此可知,此时我国

A.教育在城乡逐步普及 B.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C.报刊业竞争日趋激烈 D.政府引导民众全面向西方学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