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D 【解析】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和设备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扩散至民间,明显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重农抑商政策、工匠的生产积极性都无关,排除AC项。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

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查看答案

唐高祖时,尚书省在中央体制中居核心地位。玄宗开元年间,中书门下成为超越三省的机构。唐中后期,三省固有的职权逐渐弱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三省六部制被中书门下取代 B.唐中后期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C.官僚制度运行是动态的过程 D.唐中后期三省地位逐渐弱化

 

查看答案

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该图主要反映

A.诸侯国致力于文化发展 B.各地区文化渐趋大一统

C.各地区文化有一定程度交流整合 D.中国境内存在多个经济文化中心

 

查看答案

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昧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

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所主要体现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运用这种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举措。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二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由于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有代表性的历史解释被称为“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冲击一回应”理论和“危崖转石”理论就是有代表性的两种“范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认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他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看成是中国对西方的“冲击一回应”过程。“冲击一回应”模式包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中国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就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发展,也不过是内部稍作调整,除非外来作用,否则中国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

(注:费正清,已故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问题。)

——《九华飞(从“冲击一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

材料二  严复早在1896年2月与梁启超讨论变法问题时便已点破,即所谓“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可见,基本体制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注:余英时,华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

——余英时《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三道选择题

①鸦片战争后一度盛行“西学中源说”,持该说法的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时流传到西方发展过来的。当时这一学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以中国文化对抗西方文化    B.激发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C.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    D.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   

②根据材料二,当时严复与梁启超讨论的话题不可能是

A.《革命军》的内容    B.反割台斗争的情况

C.社会进化论的利弊    D.孙中山的海外活动   

③中国近代变革之所以存在“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的现象,合理的解释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主导了近代经济    ②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③中国文化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④学习西方的逐渐深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请选择用“冲击一回应”理论或“危崖转石”理论解释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要求逻辑通顺,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