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肆业(求学),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材料表明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旨在
A. 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B.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C. 寻求实业强国之道
D. 培养维护统治之才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 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 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据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A. 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B. 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 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 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