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去往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去往欧洲前线,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战勤任务,1917年中国政府宣布参战后,华工又被直接派往前线。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华工参加一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人缅甸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1)原因:一是英法一战伤亡惨重,二是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影响:增强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2)原因:日军进攻缅甸,英国邀请支援;中国参战也为了稳定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需要。 【解析】 (1)原因:根据所学得出英法一战伤亡惨重、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影响:根据“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得出增强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联系所学可知,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原因:根据“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得出日军进攻缅甸,英国邀请支援;根据“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分析得出中国参战也为了稳定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需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乾德二年,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遣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壮勇”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檝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韩非子

材料二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思想渊源,就广义而言,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以及道家的“无君论”。而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之“新”,就新在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而这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所无法企及的。

——吴光《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查看答案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查看答案

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项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等待戈多》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