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法族规由说教式的“家训”向惩罚型的“家法”转变,表现在司法就是追求“无讼”。宋人诗云:“些小言词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宋诗佐证“无讼”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忠恕观念影响 B.家法已取代了司法审判
C.官府不理民间小案 D.官府司法诉讼成本昂贵
战国秦汉时期的普通家庭一般有五口人、占地百亩。商鞅规定土地可以买卖、“民有二男不分异(分家)者,倍其赋”:贾谊亦云:“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到女家)。”汉承秦制。由此看来,商鞅变法( )
A.彻底废除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度 B.打破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
C.影响到秦汉时期小农家庭结构 D.有利于缓和社会贫富矛盾
材料 公元3世纪,印度和中亚来华的僧人传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所译经文多有舛误,为求取真经,在法显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西行求法高僧,就有12人。法显,公元399年,他以65岁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辗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公元409年,法显离开印度,从多摩梨帝国(今加尔各答附近)海口乘商船,昼夜航行14日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根据记载,法显在斯里兰卡两年,求得多部佛教经典。公元413年,法显将这些经律,包括此前在印度取得的全部带回了中国,与佛陀跋陀等在建康(今南京)合作翻译,先后将大部分经律论译成了汉语。与此同时,还就自己求法的经历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佛国记》。法显是我国第一位从陆路西行再由海路携佛经东归的取经者。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西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去往欧洲前线,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战勤任务,1917年中国政府宣布参战后,华工又被直接派往前线。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华工参加一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人缅甸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乾德二年,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遣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壮勇”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