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A.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B.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C.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下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A.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
C.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 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 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 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 清军将领采取积极抵抗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