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与这一理论相符合的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城市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
建国后农村包产到户几经波折,1956年最初出现,1957年因反右派斗争扩大被迫中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出现,受中央肯定向全国推广,由此可见
A. 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一成不变
B. 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经济政策一直受“左”倾影响
D.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抗日战争中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场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C.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上述材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甲午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七七事变
D. .九一八事变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