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政策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成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起来。
——整理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自此以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摘自统编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中西方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政府通过贷款、土地赠予等“私人投资,政府援助”的形式,大力推动近代铁路的兴修。1830年美国建成本国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铁路,到1840年美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已达到2820英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南北内战结束后,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和西部大开发,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相继完成了圣菲、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铁路,到1893年大北铁路建成通车,标志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线修筑过程的终结,美国全国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1888年铁路建设达到156080英里。
——摘编于(美)福克纳著《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二 1876—1949年中国铁路修建情况统计
——摘编于金士宣徐文述编著《中国铁路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旧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缣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16世纪40年代,即明朝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已经呈现出基本奠定的态势,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明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欲图构建一个反市场的劳役和实物经济制度,导致货币经济和市场极度萎缩。15世纪、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
——摘编于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
材料二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通货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2)材料二显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一般认为导致该现象的主因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造成中国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