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一个跑腿的小伙计,到中国首富,胡雪岩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一个跑腿的小伙计,到中国首富,胡雪岩用了30年。从中国首富到一盆如洗,只用了一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新疆阿古柏叛乱时,胡雪岩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清廷赏赐胡雪岩一件黄马掛及二品红色顶戴,其就此成为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胡雪岩在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被奉为店训。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最终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二月河、薛家柱《胡雪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雪岩发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胡雪岩结局惨淡的因素。

 

(1)原因: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协助洋务运动;支持了左宗棠平叛新疆,受到左宗棠及清政府的赏识;卓越的商业才能;注重商业信誉。 (2)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封建政府和官僚的压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1)根据材料“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可知体现的是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根据材料“后来又帮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可知体现的是协助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清廷赏赐胡雪岩一件黄马褂及二品红色顶戴”可知体现的是政府的赏识;根据材料“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可知体现的是商业才能;根据材料“胡雪岩在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被奉为店训”可知体现的是注重商业信誉。 (2)根据材料“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可知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和官僚的压制;根据材料“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可知体现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胡雪岩商业失败的原因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商业发展举步维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封建国家依照人口征收的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赋税的额度。所以国家通过户藉制度来控制人丁和土地,把农民牢固地控制在土地上以实现对农民的赋役剥削。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制农民中不断地分制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藉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对户藉制度做出了重大的改革: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作家陈杰创作的小说《大染坊》出版于2003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乞丐陈六子混入通和染坊,改名陈寿亭。寿亭天资聪穎,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并出任染坊主槽兼经理。民国初年,由于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而寿亭并未满足,他同张店大户在青岛釗办了大华染厂,走上工业印染之路。九一八事变后,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染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为印染界的大亨^怀着一顆强烈的爱国心,并在民族印染同行的大力协助下,一举逼迫汉奸印染厂倒闭。可当战火燃起,面对国家的孱弱,寿亭只能付诸绝望的微笑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查看答案

下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图反映了我国

A.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B.与东欧国家的交流逐年增多

C.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D.已开始与西方国家建交

 

查看答案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制部分,停办公共食堂。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文件强调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做法

A.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B.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D.促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