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在《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写道:“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为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本身在他们通常的、管用的意义上已经难以描绘和说明现实。”这一言论
A.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已经成熟
B.强调了资本主义即将转化为社会主义
C.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
D.主张借鉴资本主义经验改革社会主义
在当今时代,凯恩斯主义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和无限赤字引起的滞胀局面难以消除时,人们往往又把目光重新投向胡佛的自由经济模式,重新审视它的价值。于是,胡佛从一个被遗忘的失败者,变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进步主义者”。这表明
A.胡佛反危机措施遭到人们误解
B.胡佛措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C.研究历史应该结合特定的环境
D.胡佛政府成功解决了“滞胀”危机
1932年7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救济与建设工程法,将复兴金融公司的资金从20亿美元增加至38亿美元,并允许向州、市贷款。这说明当时美国
A.罗斯福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 B.转向扩大内需来刺激消费
C.试图调整经济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D.成功阻止了经济危机的恶化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据统计,截至1895年,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已有77种之多。其中,《点石斋画报》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国知识分子以至市井平民,获得国内外时事要闻、创新发明、海外风俗民情,除同时代《申报》《万国公报》外,《点石斋画报》当为第三个重要来源。”据此可知,此时我国
A.教育在城乡逐步普及 B.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C.报刊业竞争日趋激烈 D.政府引导民众全面向西方学习
1917年,张謇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招南通、海门人来“废灶(盐灶)兴垦”。由此,苏中、苏北茫茫滩涂变成棉田,也使张謇的“实业救国”事业走向顶峰。这说明张謇的“实业救国”事业
A.冲击了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 B.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加速转型
C.选择中西结合的近代化道路 D.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