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场战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据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政治 | 动荡裂变的时局 | 共和制度的渐进 |
经济 | 夹缝中长出幼苗 | 民族工业的春天 |
思想 | 迷离彷徨的选择 | 博大宽容的气象 |
习俗 | 抱残守缺的遗风 | 移风易俗的时尚 |
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
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一战期间
A.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C. 重工业的发展停滞
D.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又是由黑暗走向黎明的时期。“黎明”因素是指
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②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吴虞称赞鲁迅的《狂人日记》:“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与仁义道德的表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鲁迅在这里抨击的对象是
A. 君主专制制度
B. 封建礼教道德
C. 愚昧迷信思想
D. 传统文言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