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退位诏书》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答出一种答案即可,只作出判断而未分析理由不得分。(英国“光荣革命”一方面强调是不流血的政变,一方面强调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同时,“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所以,学生如果能够答出清帝退位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 【解析】 (1)关系:根据“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得出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说明:根据“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分析得出: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结合所学,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根据“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得出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区别:根据“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存在根本区别。 (3)答案可以是同意,理由可从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分析说明。 如不同意,理由可从《退位诏书》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等角度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场战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据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政治

动荡裂变的时局

共和制度的渐进

经济

夹缝中长出幼苗

民族工业的春天

思想

迷离彷徨的选择

博大宽容的气象

习俗

抱残守缺的遗风

移风易俗的时尚

 

 

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

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

 

查看答案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一战期间

A.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C. 重工业的发展停滞

D.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查看答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又是由黑暗走向黎明的时期。“黎明”因素是指

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②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