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 存在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唐代科考中,进士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能,而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者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学独尊
B.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
C.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
D.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
B. 森严的等级制度
C. 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