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谜去……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孙中山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并呼呼中国的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意在说明
A.中国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
B.农业落后急需青年去发展
C.应该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
D.青年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
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新文化运动启蒙 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西学东渐的深入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 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C. 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
D. 促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材料表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A.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
B.凸显以国家主义为中心
C.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是西方国家侵略所致
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意在
A.呼吁国民学习西方人文主义 B.否定明清远洋开拓的滞后性
C.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 D.肯定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