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 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 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 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家庭棉织业日益衰败
B.近代棉织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走向了解体
D.西方加剧了棉纱倾销
明清时期,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这表明
A. 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B. 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
C. 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
某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A.着力推行朝贡贸易 B.极端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C.过分专注商业利润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 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 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 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经济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