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建国后,尤其在土改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进一步研究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1953年由李维汉率调查组,经过一番调查后,向中央提出报告,提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形式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建议。6月,中共中央肯定这个报告,从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六字方针。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以来姓“社”姓“资”的争论,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此时私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1991年比较,1992年至1998年的7年中,共计增加私营企业109.3135万户,增加了从业人员1526万人,增加注册资本7075亿元。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的私营经济与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已,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哥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个体经济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期,农业的集体经济逐渐被个体经济代替,这就为土地私有制出现了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春秋战国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商品性农业大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押租制和永佃制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小农经济的变化,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
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男女平等已经实现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