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高级官员去香港、东...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高级官员去香港、东欧、日本和西欧等地考察。3-4月,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上海市副市长)林乎加率领代表团访问日本,考察日本从经济管制、中央计划经济、配给制和价格管制的战时经济。转向更加自由和更加有活力的民间经济的发展过程:4月,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时,评估了香港在金融,工业和管理方式领域帮助大陆的潜力;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欧洲五国,从瑞士的发电厂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戴高乐机场用电子设备引导飞机起降到集装箱被调运到货船上,他们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工人的整体生产效率。1978年12月,邓小平在总结出国考察作用时说:“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

材料二  1978年9月,在国务院“四化建设务虚会”上,李先念指出:“中国不能再维持封闭的经济,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引进外国技术、设备、资本和管理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在20世纪取得重大进展。”陈云认为:“从外国借钱是对的,但一下子借这么多,我们管不好。有些同志只看到外国的情况,没有看到我国的现实。我们的工业基础没法跟人家比,我们的技术能力也赶不上人家,如果不注意平衡,只依靠外国贷款,这样做是不行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傅高义(美)《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代表团出国考察的目的和背景。

(2)比较材料二的观点,指出李先念和陈云在对外开放认识上的异同。

 

(1)目的: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全党同志从思想上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背景: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为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式和经济知识,为启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准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相同:都从实际出发;都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都认识到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不同:李先念认为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陈云认为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主张对外渐进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要稳步前行。 【解析】 (1)根据“1978年”和“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可知目的是为国内的经济决策提高依据和增强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当时国内国外的具体环境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中国不能再维持封闭的经济”、“我们的工业基础没法跟人家比,我们的技术能力也赶不上人家,如果不注意平衡,只依靠外国贷款,这样做是不行的”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先念和陈云认识上的相同点在于都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和引进资金与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不同点在于李先念主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现代化建设,陈云则认为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对外开放要采用渐进的方式稳步前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段

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繁荣时期

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状态的尝试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核桃、石榴、葡萄、苜蓿等十几种植物从西域引进,龟兹的乐器和胡琴也被汉族人民所喜第爱,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第三次经济繁荣时期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从康熙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是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20个左右,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利凡特、东印度、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鼎鼎大名的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黄金在1亿到10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  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英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查看答案

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A. 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B.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C.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 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查看答案

法国在二战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国家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查看答案

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这反映了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

B.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C.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