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襄公(?~前637年)“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

宋襄公(?~前637年)“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

A. 宋襄公遵守分封制

B. 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

C. 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D. 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

 

D 【解析】 依据材料“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可以看出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来称霸。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本应顺从周天子的命令。但从宋襄公想称霸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周王室地位衰微,分封制逐渐衰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宋襄公破坏了分封制;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C选项错误,宗法秩序主要靠血缘关系维持,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80年代初期开始,英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87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4%。从1981年到1986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这个速度不仅按英国标准来看是相当快的,而且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l8%下降到1987年的4.1%:从1981年以来,平均工资的增长超过了物价的上涨,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企业利润率大幅度上升,1981年到1986年间年平均增长率高速22%,这是50年代未以来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改革取得什么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滇缅公路,重新打通援华抗战物资“生命线”,支援英军作战,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一师及家眷、传教士、记者等7500余人,轰动英伦三岛,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中国军人在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方如今《1942-1945血战滇缅印: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仁安羌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统治者在疆域空前扩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元代延续重儒政策,但未像前朝那样对儒学予以独尊,儒生仕途狭窄。元代实行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在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元代重视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西融汇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政策的推行,元代统治者巩固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或《元代文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代文化改革予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中,源于西方文明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强行推行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基本制度,使得其与源于不同文明的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发展的矛盾正在全面展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军事上,以美因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保持绝对优势,对走不同道路的国家进行威慑、胁迫甚至战争;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通过施压、扶持代理人、接触的方式来改变那些非西方文明国家的政权和发展方向:在经济上,西方国家通过制定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利用金融手段来造成不平等的发展环境,获取不对称甚至不正当的利益;在文化上,通过所掌握的学术上、政治上的话语权,对非西方文明国家进行渗透、宣扬西方意识形态,为“颜色革命”创造案件。

——摘编自周建明、焦世新:《从东西矛盾到西方与多元文明的矛盾》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材料中所给的表现中的任意一方面,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有关知

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伍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以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纵横千里,几同赤地。”。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政治的权势格局,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在变革者看来,是立宪战胜了专制,是为黄种人争了口气。

——摘编自《晚清最后十八年》

材料二  正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所带来的痛彻的亡国危机,促成了科举的废除。没有这场战争,则清延之统治合法性不会发生严重违纪,则不会如此“痛快”地屈服于袁世凯等人“逼宫”式的奏请;袁世凯等人也不敢在奏折里将废除科举与“开启民智”相提并论。清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不改革则不能救国,不能救国则清廷亦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到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新式学堂、新式学生和由此而产生的新式学制,既使废除科举制的时代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又为社会准备了科举废除后所-需的替代物。同时.清政府里原先坚持八股取士的顽固大臣或被处死,或被贬职,而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却地位上升,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废科举运动提供了可靠的权力保证。

——郑大华:《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材料三  1905年的那一纸诏令可视为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初中国的军阀混战、威权真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混乱,尊孔复古的潮流与“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品”的浩叹;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在政治与学术舞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最广义的科举遗民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用心深苦的退避或抵抗;既有身历其间的反思。也有历史前行中人们对于遗落传统的回归。废科无论作为一种政治结构的巨大转型.还是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脉络、社会秩序的重组,都体现了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悠远影响。因此将虚科置于一种加长时段的范畴内,留意事件的发生及其演绎过程,则有助于理清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有关“中西新旧”的复杂故事,而这些都将是后续的功夫了。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