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颁布挟书律 B.修筑长城
C.海内为郡县 D.焚书坑儒
《弟子规》列述了弟子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中的“首孝弟”采用了《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的文义。“首孝弟”的制度渊源可能是
A.君主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由于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大都市。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除长安外,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洛阳水陆交通便利,临淄丝织业发达,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很发达。西汉的城市,不仅在中原地区星罗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区,也有很大的发展。如江陵“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吴(今苏州)“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都会也”;番禺(今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材料二 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坊与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城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如表是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01-1894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类别 年份 |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 工业制成品 |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
1701 | 2.0 | 0.4 | 1.8 | 3.6 |
1724 | 2.4 | 0.4 | 1.9 | 3.8 |
1754 | 3.0 | 0.6 | 1.8 | 6.4 |
1774 | 4.1 | 0.7 | 2.2 | 8.5 |
1784 | 9.6 | 0.9 | 2.1 | 10.7 |
1794 | 15.4 | 0.8 | 2.5 | 19.0 |
1804 | 27.4 | 1.1 | 1.7 | 33.8 |
1814 | 36.4 | 1.5 | 0.7 | 28.0 |
1824 | 38.5 | 1.0 | 0.9 | 32.6 |
1834 | 47.7 | 2.5 | 1.9 | 42.1 |
1844 | 51.0 | 5.2 | 3.5 | 51.4 |
1854 | 89.4 | 6.6 | 11.6 | 85.3 |
1864 | 165.3 | 10.4 | 25.3 | 142.7 |
1874 | 173.4 | 23.7 | 47.1 | 205.3 |
1884 | 169.0 | 24.6 | 59.6 | 196.6 |
1894 | 156.4 | 30.6 | 75.3 | 173.5 |
——据(英)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资料》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思想类材料题
材料一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摘自《商君书·农战》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四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
——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产粮中心经历了那2次转移,并分析转移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三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分别说明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
(3)从上图反映了三个阶段的信息,请说明第一、二阶段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及其原因。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列强开始商品输出
B.“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短暂发展”出现于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前期,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