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

材料三  克林顿认为……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登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试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欧洲年”倡议流产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做法: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角色:主导者(决策者)。 原因:美国实力下降;美欧利益冲突;欧洲实力增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解析】 (1)原因: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西欧;据材料“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可知,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做法: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中世界银行初期致力于欧洲的经济复兴;对苏联遏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2)角色:据所学可知,尼克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决策者)。 原因:据所学可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据材料“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可知,美国想利用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对美让步,即美欧利益冲突;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欧洲实力增强。 观点:据材料“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可知,美国不仅支持欧洲强大,而且希望其更强大;据材料“……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可知,强调与欧洲的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据上述材料可知,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合作又竞争;但合作是主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

——《顾准文集》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权利法案》(1689年)

材料三: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材料四: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并且谈谈你是如何正确看待该宪法的。

 

查看答案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两极格局解体后,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描述不确切的一项是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

B.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C.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获得成功

D. 和平与动荡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查看答案

在台湾,有一首《相思树下望台湾》的歌谣里面写到“相思树下望台湾,咫尺海峡一水间。问君几时返故土,问君何日再团圆。”这浅浅的诗词,代表的是每一位在台的炎黄子孙赤诚的心愿。这首歌谣

A.表现了对两岸统一的前景充满绝望

B.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

C.反映了对国共两党对峙的严重忧虑

D.表现出了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心情

 

查看答案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这个共同体

A.使欧洲的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B.使政治宿敌法德和解,迈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关键一步

C.使欧洲的经济联合得以完成

D.其成员国包括英,法,意,荷,比,卢等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