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洋货在晚清的销售概况,这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 状况 | 角色 |
1840—1860年代 | 洋货初销 | 洋货主要作为奢侈品与高档 |
1870—1890年代 | 中期洋货流行 | 洋货主要作为高档品与时尚品 |
1890年代中期—1911年 | 洋货普及 | 洋货主要作为物美价廉的生活实用品 |
A.清政府昏聩不注意维护国家主权 B.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日渐形成
C.“向西方学习”成为了时代潮流 D.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逐步加深
李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国初(宋初),取唐朝飞钱(汇票)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处州便换”。这种做法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促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体现了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 D.便利了大宗商品的异地流通
有学者认为: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朝廷直接授予举子功名官职,这就使功名仕宦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逐渐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这可以用来说明隋唐时期
A.选官的权力收归于中央 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势力渐趋式微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某学者指出,“百家争鸣”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展示,又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而其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战国整个“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说明
A.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 B.儒学思想成社会主流思想
C.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 D.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
安民、富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人民“殷盛”,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人的思想也不断走向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严复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天演论>》整理
材料三 (1896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了怎样的策略?为此他们采取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严复“误读”、“误译”进化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主张社会革命的原因。为此,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4)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严厉批判儒家思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层文化”发展的主要举措。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