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949—1978年中国外交方针等的调整情况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中国
时间 | 外交方针、原则、政策或策略 |
1949—1955年 | 确定“一边倒”等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6—1968年 | 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外交战略,即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 |
1969—1978年 | 外交策略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策略,“一条线”指从中国出发,经过日本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再经过中东到欧洲,最后到美国;“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或地区 |
A.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B.以反对美苏争霸作为根本出发点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渐被革命外交替代
D.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观察下表,对于该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建国初新解放区土改前后农村人口各阶级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 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 D.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毛泽东指出:“(百团大战是)敌我相持阶段中一次更大规模的反扫荡的战役反攻……在敌我相持阶段发动大规模反扫荡战役反攻有正确性和战例的示范性。”据此,百团大战的突出特点是
A.大规模的战略反攻 B.游击战和防御战结合
C.主动出击的进攻性 D.国共双方的密切合作
孙中山曾说:“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田,不至纳租到私人,要纳租到公家”。之后他亲自签署了“二五减租令”,以“减少农民现纳租税一从百分之五十中减少百分之二十五”。这说明孙中山
A.反对封建剥削制度 B.认识到落后的根源
C.要求均分地主土地 D.主张进行土地革命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中等社会”,此类社会组成人员主要有小绅士、近代知识分子记者、编辑、律师、医生、近代学堂教师、职业革命家等,特别是“知识分子”,被誉为“制造新中国之良工”,近代中国“中等社会”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革命运动的高涨 B.近代经济的发展
C.社会观念的嬗变 D.民族危机的严重
以洋务派办的轮船招商局为开端,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在运行中逐渐形成如下特点:企业需向政府报效、股息分配中实行“官利”制、面向社会直接吸收储蓄和企业内部资金的调拨等等,由此可知,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
A.逐渐成为工商企业的主流形式 B.保证了近代工商业的稳健发展
C.照搬了西方近代企业运行模式 D.体现了明显的半封建社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