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 文字记录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
《汉旧仪》 |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
《通典》 |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
《汉书·百官公卿表》 |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晚晴实业家及创办企业统计表
姓名 | 原来身份或仍兼有身份 | 官衔或实职 | 创办或参与投资的企业数 |
张謇 | 官僚 | 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官 | 27 |
祝大椿 | 买办 | 二品顶戴花翎道 | 8 |
朱志尧 | 买办 |
| 8 |
沈云沛 | 官僚 | 邮传部侍郎(署尚书) | 13 |
严信厚 | 官僚 | 道员 | 14 |
宋炜臣 | 商人 | 二品顶戴候选道 | 7 |
李厚佑 | 商人 | 郎中、议员 | 8 |
许鼎霖 | 官僚 | 二品顶戴候补道 | 10 |
周廷弼 | 商人 | 三品御候补道 | 8 |
楼景晖 | 官僚 | 四品御候选州同 | 3 |
曾铸 | 商人 | 花翎候选道 | 3 |
朱畴 | 官僚 | 道员 | 7 |
张振勋 | 华侨 | 头品顶戴太仆寺卿 | 11 |
庞元济 | 官僚 | 四品京堂 | 6 |
(注:表列14人,共占有企业136家,其中1895年之前设立4家,1895-1900设立23家,1900年以后设立109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两个不同的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舍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 | 内容 | 出处 |
战国时期 |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 《春秋公羊传》 |
秦汉及以后 |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汉书·董仲舒传》 | |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 《汉书·王吉传》 | |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 | 白寿葬:《中国通史》 |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之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起步,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交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娱乐体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王检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的特点
(2)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产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占有殖民地与军费开支增长对比表》
国家 | 英国 | 沙俄 | 法国 | 德国 |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 14 | 2.6 | 6 | 16 |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 3350 | 1740 | 1060 | 290 |
军费开支增长率 | 19% | 110% | 80% | 270% |
材料二 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奥德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发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切以致于辄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
——摘编自马驶《俾斯麦与普鲁士帝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的发展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一战爆发总体根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政府为处理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