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  “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项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

 

(1)原则:以农业为重(重农)。 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 (2)主要方式:地租。 经济现象:“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赋税沉重。 (3)选择讨论①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选择讨论②中心所在:宗祠(祠堂);例举:敬爱堂、乐叙堂。 思想与观念:儒家德治思想;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 【解析】 (1)“治国原则”,依据材料一“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得出:以农业为重。“积极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 (2)“主要方式”,依据材料二信息“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租。“经济现象”,依据材料二信息“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由材料信息“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赋税沉重;由材料信息“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3)“思考与实践”,依据所学知识从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等角度分析讨论①。如果选择分析讨论②,则“中心所在”,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是宗祠(祠堂),如敬爱堂、乐叙堂;“思想及其观念”,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德治思想、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

——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艺术传神不易,借助艺术手段达到史事传神的目标更不易。对此,北宋王安石说得颇为透彻:“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方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这说明

A.艺术作品亦能成为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的工具

B.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决定了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真实而可信

C.文史哲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古画作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

D.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古代艺术作品却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

 

查看答案

二战后,美苏争锋,冷战局面出现。如图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美苏核赌博造成的危机是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

②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

③美苏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

④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日本学者注意到这种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的是发展经济”。这种观点表明战后的日本

①政府积极推行微观调控政策  ②形成独具一格的市场经济模式

③掀起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  ④政府拥有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决策权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