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之后,拒绝了在朋友帮助下可以获得免刑的机会。他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
B.民主制度存在局限
C.司法裁决失去了民心
D.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
《史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
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
C.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 肯定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B. 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B.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据此可知,毛泽东
A.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B.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C.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D.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