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初期(二战结...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初期(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呈现出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峙。

材料二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三世界的兴起;二是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三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材料三  80年代末90年代初雅尔塔冷战格局被打破,两极格局彻底终结,但新的世界格局的定格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渐次的演变过程。目前,虽然对未来世界格局存在各种各样的预测,但已达到共识的是未来世界将不再是一极、两极而是迅速发展的多极世界。

——以上均摘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对峙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三世界兴起的主要表现及影响,概述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态势。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1)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2)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分化:欧共体建立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和。 态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因素: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民族主义。 【解析】 (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在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对抗;在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对峙。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的角度回答。分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指的是欧共体建立摆脱美国控制,日本的崛起开始谋求为政治大国等。态势:根据材料三“未来世界将不再是一极、两极而是迅速发展的多极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因素:综合以上的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等角度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外交经过了立国外交(1949—1978)建国外交(1978—2012年)强国外交(2012年后)三个不同时段和三种不同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立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新中国能够站得稳,国家不被颠覆,政权不改变颜色。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在具体外交战略和方式上采取相应的形式,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

材料二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实务转变为为经济建设服务。建国外交为中国利用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赢得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迅速增强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利益和抢抓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有可能会影响领土问题、历史问题和其他政治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利益的捍卫。

材料三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诉求更加全面,往往将发展、安全、主权利益并列提出。未来的外交关键词将会是责任外交、全球外交、强国外交。所谓责任外交,是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扮演更为积极的国际角色,并展开相应的国际行为。所谓全球外交,就是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分布的全球化,中国有必要从全局着眼,展开全球性外交行动。强国外交,就是拓展中国国家利益光谱,确定并扩大重要和核心的国家利益,使之服务于中国日益强大并保持居于世界前列地位的外交行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外交的主要表现。20世纪70年代,为对付苏联,中国和美国、日本关系正常化,列举主要史实。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与联合国合作开展责任外交的主要表现。21世纪以来,为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组织了哪些重要会议以推动全球外交?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在三个阶段外交的主要着眼点有何变化。

 

查看答案

民族国家是一种直到近代才出现的新的国家形式。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历经百年历史(1840—1949年)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民族国家诞生之前,国家的形式以朝代国家为典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日渐摧毁国人对王朝国家的认同,也把创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任务摆在了国人面前,最终由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打破王朝国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辛亥革命使中国以民族国家的形式进入现代囯家之林,以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与西方进行竞争,从而将中国的抗争汇入20世纪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将中国变成世界的一部分。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四及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应该被看作是中国进入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后对民族国家的巩固。

他们都是通过对民族国家特有的主权意识的争取来唤醒整个国家和民族,争取的是在民族国家之林的生存权利。

——摘编自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辛亥革命与民族认同感的建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近代前后典型国家形式的变化和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创立现代民族国家方面的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是中国进入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后对民族国家的巩固。

 

查看答案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特点,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查看答案

《明太祖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

A.政府鼓励朝贡贸易 B.国家重视堵塞税收的漏洞

C.商人地位得到提高 D.区域间存在长途贩运贸易

 

查看答案

《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鹅鸭市、珠子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严格监管商品贸易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