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与漕运钱谷,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主管民政庶务救灾贩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路一级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机构负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官称知州,并在州府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州官的任用实行避亲避籍制度,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三年为一任期。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权力制衡机制研究》

材料二  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机构,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城,其长官总揽一省的政事、军务、司法等各项工作。行省长官总揽一省政务,其中相当重视对官员的考核,以达到民族统治的目的。行省虽有大权,但是重大民政军务必须呈报中央,没有中央的旨意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兵,还规定定期觐见皇帝述职。元代创立的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既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又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始,直到今天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依然是省。另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带有浓厚的民族统治的色彩,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设置上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等因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摘编 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地方行政制度设置的共同之处。

 

(1)特点:强干弱枝;分权制衡;重用文臣。影响: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2)共同之处:都设立了新的机构;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都避免了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集权;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与漕运钱谷,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主管民政庶务救灾贩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路一级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机构负责。”可以总结出路府州为宋的地方行政,但是地方很多权力被中央外派机构行使,从而形成强干弱枝状况;根据材料一“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官称知州,并在州府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州官的任用实行避亲避籍制度,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三年为一任期。”从而形成分权相互制衡;根据材料一“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官称知州”可知重用文臣。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方面主要削弱唐朝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是造成官僚机构增多,形成冗官冗费,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据材料一“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材料二“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机构,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可知都设立了新的行政机构;对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一“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材料二“元代创立的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既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可知都避免了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二“元代的行省制度带有浓厚的民族统治的色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可知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眷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势力日益衰弱,天子的威信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有诸侯国一百余,不再听命于天子,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抉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同时,天子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诸候也不能控封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城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秦朝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烧掉六国史书、《诗》、百家语;仅保留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第二年,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秦始皇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并归纳其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相比秦朝社会发生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元杂剧《秋胡戏妻》的舞台画面。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鲁人秋胡新婚从军,离家十年,其妻守节不移,秋胡得官返家,途中误戏其妻。及至秋胡归家,方知调戏之女乃是其妻。妻羞愤交加,后经秋胡老母的苦苦哀求,尽释前嫌,与秋胡言归于好。据此可知,元杂剧

A.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B.主要描写家庭生活

C.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D.借助多种舞台艺术

 

查看答案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授命。据《宋季忠义录》校订凡例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英雄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意识的萌发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政府政策的激励 D.市民阶层的兴起

 

查看答案

下面为元大都坊巷布置示意图。政府规定“各商业店铺沿街而立,街巷内部不再设商店”。元代这种坊巷规划

A.旨在保证商业公平竞争 B.仍未突破坊市界限

C.削弱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利于保护居住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