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70、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制定宪法保障精英集团的利益
B.坚持贯彻孟德斯鸠的分权原则
C.力图确立现代社会的民主范本
D.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这一制度
A. 导致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被削弱
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
C. 一定程度弥补了直接民主缺陷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鸣冤,请求严惩凶手,但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主要说明当时
A.中央与藩镇矛盾难以调和 B.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C.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突出 D.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世界文明史》指出,“从本质上讲,它是建立在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文化……是一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这种文化的发展反映了
A.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B.人文主义成为战斗武器
C.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非宗教的理性时代来临
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冯天瑜先生指出,周人原只是六七万人口的西鄙小族,去古未远,当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
A. 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
B.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C. 强化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D. 家国同构的局面已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