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别。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材料二 清代,来华的耶稣会士先后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翻译成西欧文学。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启蒙运动澎湃展开的时代,催促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诞生。18世紀,大批中国瓷器运往欧洲,成为普通家庭的日用品。清政府还曾聘请耶稣会士白晋、张诚等入宫讲授西学,并用西法实行全国性的测量。在建造圆明园时,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有不少模拟西方风格的地方。
——摘编自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材料三 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并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是什么?结合宋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古代中西文明的交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提出:“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 因此21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兴,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这一看法
A.强调全球化下文化的趋同发展 B.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东西文明交融
C.正确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D.呼吁重构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用词也倾向于华丽—路。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与此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神曲》 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 D.《人间喜剧》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各国匆忙应对: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1930年通过了《斯特特 ——霍利关税法案》,将2 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 | 1931年颁布 《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 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
这些做法
A.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扩大了对外商品输出
C.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D.一定程度缓和了危机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载:“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20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这次起义
A.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宣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808年,美国纽约州政府通过法案,授权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拥有30年的汽船经营特许权,其他州则进行报复性的措施,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美国联邦法院对此进行裁决,认为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决其无效。这一裁决
A.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 B.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
C.有利于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 D.体现了邦联制下的司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