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 “三环外交”政策,他提出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

材料二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1970年,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正式加入欧共体。

——摘编自刘亚轩《冷战时期英国的三环外交》

材料三 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质疑并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此外,英国一直作为平衡法德两国主导欧洲大陆的重要存在,在英国脱欧完成之后,此种平衡作用将会大大减弱。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英国脱欧使得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少了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这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増加等。

     ——摘编自葛勇平、苏铭煜《英欧关系及英国脱欧的影响与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应对“联合的欧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待欧洲—体化的态度,分析其 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根本出发点。

 

(1)策略: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实质: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主导地位)。 (2)态度: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原因: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推动。 (3)影响: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出发点: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 【解析】 (1)策略:根据“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丘吉尔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实质是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 (2)态度:根据“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得出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原因:根据“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得出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根据“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得出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推动。 (3)影响:根据“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得出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根据“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得出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启动了工业化步伐,近代中国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半殖民地经济转换,然而农业一直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1884年,投资于轻工业的资本比重为工业总投资的42%,到1933年上升到72.7%; 相比之下,投资重工业的资本则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沿海工业的,绝大部分又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辽宁中南部以及江苏南部的少数城市:广大内陆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工业产值不到10%。

——摘编自邹晓涓《近代中国产业诂构变动的回眸与反思》

材料二 1842年以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为主要进口品,茶叶、丝绸、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品。中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工业化步伐”启动的主要因素,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别。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材料二 清代,来华的耶稣会士先后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翻译成西欧文学。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启蒙运动澎湃展开的时代,催促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诞生。18世紀,大批中国瓷器运往欧洲,成为普通家庭的日用品。清政府还曾聘请耶稣会士白晋、张诚等入宫讲授西学,并用西法实行全国性的测量。在建造圆明园时,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有不少模拟西方风格的地方。

——摘编自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材料三  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并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是什么?结合宋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古代中西文明的交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提出:“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 因此21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兴,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这一看法

A.强调全球化下文化的趋同发展 B.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东西文明交融

C.正确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D.呼吁重构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查看答案

“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用词也倾向于华丽—路。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与此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神曲》 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 D.《人间喜剧》

 

查看答案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各国匆忙应对: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0年通过了《斯特特 ——霍利关税法案》,将2 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

1931年颁布 《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这些做法

A.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扩大了对外商品输出

C.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D.一定程度缓和了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