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认同危机
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D.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转型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材料中的“政治”觉悟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A. 宋词
B. 元曲
C. 明清小说
D. 京剧
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B. 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 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D. 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后人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来形容唐代某一书法作品。该作品最有可能的是
A.王羲之《丧乱帖》
B.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C.张旭《古诗四帖》
D.苏轼《黄州寒食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