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后汉书·何敞传》记载,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

《后汉书·何敞传》记载,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表明(  )

A.儒学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B.地方政府治理方法得当

C.基层司法审判较为公正 D.儒学具有社会政治效应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在法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儒学具有社会政治效应,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以《春秋》决断冤案,说明基层司法审判存在问题,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

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

C.“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

D.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

 

查看答案

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

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查看答案

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

A. 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 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 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 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查看答案

    材料  元嘉六年七月裴松之奉召写成《三国志注》。裴松之随注书呈给宋文帝一份《上三国志注表》,这是他对注书工作的总结。首先,裴松之肯定了陈寿的著作。认为它叙事清晰,取材审正,是当时的一部“嘉史”。同时,他指出陈书有过于简略、以至脱漏很多重要史实的缺陷。最后,裴松之陈述了自己作注的指导思想,并把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裴注也包括一般注书的内容,即文学的训诂、名物的诠释、书稿的校勘等方面的注文。裴注所征引的材料  不但面广,而且首尾完整,不似其他引书那样割裂剪裁,断章取义,尤为重要的是裴注还保存一些亲身见闻的资料。《三国志注》的不朽还在于它开创了史注新法。后世不少人仿效裴注的体例进行注史,如宋人王暤的《唐余录》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裴松之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

 

查看答案

    材料一  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维和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后就应离开发生冲突的地区。它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它不同于一支真正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台外交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维和部队方队首次亮相。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联合国7个维和任务区,2500多名中国军人守护在最危险的地方,还有8000名维和待命官兵随时听令出征。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先后有13名维和勇士牺牲在异国他乡,中国军人用生命和热血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新京网报(2019年10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维和工作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