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绘画作品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图是画家朱宣咸在1956年创作的速写作品《集体农庄喜报代表团》,它主要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 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 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 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 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