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代。……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四百二十七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明代白银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全面展开,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一征银。在万历初年所谓“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已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一系列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事实上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大量外销丝绸和青花瓷,都可以从这里得到根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社会变迁,直至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赋役征银的改革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至1900年各国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单位:%)
年份 区域 | 1750 | 1830 | 1860 | 1900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德意志 | 2.9 | 3.5 | 4.9 | 13.2 |
美国 | 0.1 | 2.4 | 7.2 | 23.6 |
中国 | 32.8 | 29.8 | 19.7 | 6.2 |
阅读上面表格,提取其中两个国家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最显著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此陈寅恪先生论述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区分.而非以血统论。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作某少数民族之人。即使后来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统治者也认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划分华夏和夷狄,他们认为,只要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如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
——摘编自彭杨智《浅论孔子“华夷之辨”的民族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传统的夷夏观虽然有别种族的意蕴,但其文化色彩更为凸现,“夷”、“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
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为其倏盛倏衰,环起以立国者,宜以中国为宗也,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狄,独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他还认为:“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在此基础上,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等.没有一个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周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这可以印证
A.世界政治俗局已从属于经济格局
B.历史结论中的政治成分相对突出
C.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D.经济全球化呼叮更多的国际合作
如图足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对漫画最准确的信息解读是战后美苏两国
A.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 B.共同分亨世界主宰权
C.以冷战形式进行对抗 D.争夺重点地区在亚洲
“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出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儿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令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岀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
A.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 B.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
C.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 D.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