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侵华战争中,日寇十分重视宣传战……在华北,日寇先设有“宣抚班”,当占领一...

    材料一  侵华战争中,日寇十分重视宣传战……在华北,日寇先设有“宣抚班”,当占领一个地方之后,由其负责“以演说、唱歌、演剧以至散传单、办报纸等手法,宣传'日华提携'、'共同防共',来论证日本侵华的合理性"……同时,密切军队与民众的关系,而把握民心……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发动反共政治攻势……进一步提高舆论宣传的地位,提出“本党书刊报纸之大量发行,乃为目前最迫切之要求”……服从党的命令,尤为无可旁贷职责”,否则“邪说谬论自必乘隙而入,更形披猖”……抗战爆发后,我党我军积极开展抗战宣传鼓动,但旧有的宣传工作方法,并不完全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亟待改进。

材料二  抗战期间,他发表了20多首诗词……绝大多数以战地、将士为主题,如《太行春感》、《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等……这些诗词无疑体现了朱德对军事宣传的重视。不仅如此,朱徳还多次针对忽视军事宣传问题给予直接的批评……朱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辩证看待宣传的作用,把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关游击区内的宣传方法,朱德概括为文字宣传、图影宣传、口头宣传、行动宣传……但朱德却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八条注意事项,涉及用词、内容、动作、语速、时间、音量、语态、条理等,操作性极强。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朱之江《抗战时期朱德宣传战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朱德宣传战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日伪毒化奴化宣传手法不断翻新,宣传攻势不断强化;国民党大肆散布反共舆论,宣传垄断力度不断加大;我党我军反敌伪顽宣传滞后于斗争形势的发展。 (2)特点:军事色彩浓郁;科学精神鲜明;务实风格突出。 意义:朱德宣传战思想是他在抗战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宣传斗争经验和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丰富了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理论,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今天军队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本题考查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朱德宣传战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侵华战争中,日寇十分重视宣传战”“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发动反共政治攻势……进一步提高舆论宣传的地位”“抗战爆发后,我党我军积极开展抗战宣传鼓动,但旧有的宣传工作方法,并不完全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亟待改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朱德宣传战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绝大多数以战地、将士为主题”“朱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辩证看待宣传的作用”“操作性极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总结宣传斗争经验和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丰富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今天军队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发挥提供宝贵经验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显然,双方在形成一条''和平战线”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由于彼此间的极不信任,它们没能这样做。英法担心苏联利用与西方的条约扩张东欧,而苏联则怀疑英法不会在希特勒侵略时兑现援助苏联的诺言,结果就是留下苏联单独对抗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议会演说中表示“尽管我们有着诸多的矛盾和分歧,但在对抗集权暴力国家这个全人类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一致的意见,我可以预见到未来两国并肩作战、奔向胜利的美好场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及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选自''美国之音"的内評备忘录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苏联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面对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态度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应对?

 

查看答案

    材料  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代。……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四百二十七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明代白银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全面展开,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一征银。在万历初年所谓“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已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一系列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事实上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大量外销丝绸和青花瓷,都可以从这里得到根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变迁、社会变迁,直至国家财政体系乃至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赋役征银的改革及白银货币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至1900年各国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单位:%)

     年份

区域

1750

1830

1860

1900

英国

1.9

9.5

19.9

18.5

德意志

2.9

3.5

4.9

13.2

美国

0.1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阅读上面表格,提取其中两个国家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最显著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此陈寅恪先生论述道:“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区分.而非以血统论。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作某少数民族之人。即使后来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统治者也认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划分华夏和夷狄,他们认为,只要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如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

——摘编自彭杨智《浅论孔子“华夷之辨”的民族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传统的夷夏观虽然有别种族的意蕴,但其文化色彩更为凸现,“夷”、“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

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为其倏盛倏衰,环起以立国者,宜以中国为宗也,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狄,独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他还认为:“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在此基础上,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

——摘编自张晨怡《论郭嵩焘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查看答案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等.没有一个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周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这可以印证

A.世界政治俗局已从属于经济格局

B.历史结论中的政治成分相对突出

C.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D.经济全球化呼叮更多的国际合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